【鐵砧山超時空特展】

【過去的鐵砧山】

透過歷史追尋、考古挖掘及用心的探索,發現鐵砧山保存的豐富故事。

1.史前人類的鐵砧山,經中研院院士宋文薰教授調查有距離三千年前的文化資產。

2.民國101年(2012)永信醫藥文物館於整修工程,透過保護文化資產的施工方式,施工期間委請考古專業人員監看。並於工程期間採集出土文物計24件陶片,4件石器。

3.明鄭時期,鄭成功軍隊與大甲原住民征戰,被圍缺水飲用,國姓爺拔劍插地而湧泉的傳說,湧泉處造井取水,稱之為「國姓井」。

4.日據時代,鐵砧山國姓廟及劍井等處進行整理,並於面向大甲市區處規劃大甲神社。

5.日本人於鐵砧山設置碉堡,臺灣文學家鍾肇政先生昭和20年(1945)於大甲擔任學徒兵,在鐵砧山構築工事。以此為題材寫出長篇小說「江山萬里」。

【現在的鐵砧山】

國民政府來臺,地方仕紳集合眾人力量推動鐵砧山忠烈化、藝術化、健康化。

1.國姓廟曾與臺中縣忠烈祠合併。

2.于右任及賈景德兩位院長題字,並將國姓井改為劍井。

3.以效忠國家為訴求設立「鄭成功雕像」。

4.民間企業以健康為訴求設置「永信運動公園」。

5.民國66年(1977)設置「中正公園」紀念故總統蔣中正。

6.永信藥品創辦人李天德祈求兩岸和平恭鑄「白觀音銅像」。

7.地方人士推動設置「雕塑公園」。

8.忠靈祠開放為「國軍紀念公園」。

9.永信藥品配合時代需求設置「永信托兒所」、「鄉野莊」員工育樂中心、「松柏園養護中心」及「永信醫藥文物館」等設施。

10.李天德先生為扶輪百週年慶主任委員,推動國際扶輪3460區設置永久性標誌或雕塑,設置郭清治先生作品「和平之風」於鐵砧山。

【鐵砧山大事記】

時間

事件

雍正(1720年代)

◎初建「開臺聖王祠」。

光緒11年(1885

◎重建「開臺聖王祠」。

◎立「國姓井紀」碑。

明治32年(1899

◎整修「開臺聖王祠」。

大正12年(1923

◎整修「開臺聖王祠」。

民國36年(1947

◎原廟址上方平臺,擇地重建「開臺聖王祠」(現稱「國姓廟」)。

民國37年(1948

◎「開臺聖王祠」重建完工。

民國38年(1949

◎大甲中學孫家驥老師發現平頂遺址。

民國42年(1953

◎盛清沂先生鐵砧山田野調查發現石器。

民國44年(1955

◎地質學者林朝棨先生發現鐵砧山番仔園貝塚遺址。

民國46年(1957

◎考古學者石璋如、宋文薰教授614619於番仔園遺址及平頂遺址田野調查。

民國47年(1958

◎設置軍人公墓。

民國50年(1961

◎鄭成功復臺300周年,裝甲兵司令蔣緯國先生進行塑像工程破土儀式。

民國51年(1962

◎鄭成功塑像竣工。(王水河先生設計、張德樹先生製作)

民國56年(1967

◎爭取鐵砧山設為「特定風景區」。

民國59年(1970

◎蔣中正總統至鐵砧山遠眺大陸。

民國60年(1971

◎大甲各界捐助國姓廟拜亭,興建完工。(永信公司亦共襄盛舉)

民國64年(1975

李天德先生設立永信運動公園。

◎興建永信員工育樂中心「鄉野莊」。

民國66年(1977

◎大甲各界於鐵砧山籌設蔣中正總統銅像。(謝棟樑先生製作,創辦人李天德先生為籌設委員之一)

民國73年(1984

◎永信托兒所落成啟用。

民國78年(1989

◎考古學者劉益昌教授撰寫臺中縣志史前遺址篇,調查遺址現況。

民國82年(1993

李天德先生恭鑄白觀音銅像(王英信先生製作,朱魯青先生整體景觀設計製作)

民國84年(1995

◎考古學者劉益昌教授受內政部委託調查臺閩地區考古遺址,復調查遺址現況,初步判定為營埔文化。

民國87年(1998

◎大甲鎮公所及卓英男先生等人籌設雕塑公園。(李天德先生擔任副主任委員)

◎創辦人李天德先生立壽像。(王英信先生製作)

民國90年(2001

◎永信松柏園老人養護中心落成啟用。

民國92年(2003

◎鄭成功塑像重修。

民國93年(2004

◎設置扶輪百週年紀念雕塑-和平之風。(郭清治先生製作,李天德先生擔任3460區百週年慶主任委員)

民國95年(2006

◎臺中縣考古遺址普查與研究計畫調查現況。

民國101年(2012

◎永信醫藥文物館整修工程委請蕭清松先生進行施工監看,出土石器4件,陶片24件。

民國104年(2015

◎永信醫藥文物館開館。